Clinical News
髖關節痛常見原因與症狀解析:怎麼判斷與評估?/醫學新知/治療心得/蕙林診所

醫學新知

Aug 30 , 2025

髖關節痛常見原因與症狀解析:怎麼判斷與評估?

一、髖關節痛的主要原因與症狀表現


髖關節痛可能源自多種因素,從退化性疾病到急性損傷都可能是導因。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球窩關節之一,當其軟骨受損或周圍組織發炎時,便會引發不適感。
 

髖關節的解剖結構

髖關節(hip joint)是一個球窩關節,球位於大腿骨(股骨頭)的頂端。球透過軟骨與窩(髖臼)分開。軟骨充當球和窩之間的光滑塗層,使球在腿部移動時能夠順利滑動和旋轉。盂唇是一種強韌的軟骨,排列在窩的外緣上,提供穩定性。
 

當臀部軟骨受損時,它會變得粗糙。軟骨變薄會縮小骨頭之間的空間。在晚期病例中,骨頭與骨頭之間發生摩擦,任何運動都會導致疼痛和僵硬。當骨頭之間的任何一點存在摩擦時,也可能導致骨刺——骨頭邊緣的骨頭生長會改變其形狀。
 

髖關節筋膜炎症狀與常見表現


髖關節筋膜炎是髖部疼痛(hip pain)的常見原因之一,它的症狀表現包括:
 

  • 髖部或腹股溝處的持續性疼痛
  •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疼痛加劇
  • 早晨起床時明顯的僵硬感
  • 活動時髖部出現捻發音(破裂聲或嘎吱聲)
  • 活動範圍受限,尤其是旋轉動作


這些髖關節筋膜炎症狀往往與其他髖關節問題相似,因此準確診斷十分重要。
 

其他常見髖關節痛原因


除了髖關節筋膜炎外,常見的髖部疼痛原因還包括:

滑囊炎
 

  • 髖關節周圍的滑囊發炎
  • 常見於外側髖部疼痛
  • 側臥時疼痛加劇
  • 常與臀中肌肌腱炎同時出現


髖部肌腱炎
 

  • 髖關節周圍肌腱過度使用或炎症
  • 運動員和活動量大的人群常見
  • 特定動作時疼痛明顯
  • 休息後稍有改善


髖關節撞擊症候群
 

  • 髖關節軟骨異常磨損
  • 年輕活躍人群中較常見
  • 髖關節彎曲時感到卡住或疼痛
  • 長期可能發展為早期關節炎


骨盆或腰椎疼痛放射
 

  • 腰椎問題引起的放射性疼痛
  • 可能同時出現下背痛
  • 疼痛沿大腿前側或後側延伸
  • 特定腰椎動作可能加重症狀


<延伸閱讀: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in around the hip joint>


二、髖關節炎的類型和受傷症狀


髖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關節疾病,這意味著它會對關節造成逐漸傷害。它是最常見的髖關節炎,會影響其他關節。髖骨關節炎通常是由與老化相關的磨損引起的,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軟骨的破裂會導致疼痛和發炎。
 

由於形成髖關節的骨骼形狀不規則,某些人的髖骨關節炎可能會發展得更快。例如,如果髖關節的球和窩部分不能完美地配合在一起(導致髖關節撞擊的情況),它們可能會相互摩擦,最終導致骨關節炎。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人身上,他們的髖關節窩太淺,無法支撐股骨球。這會對軟骨帶來異常壓力,導致其過早磨損。
 

髖骨關節炎的階段

 
  • 第1階段:髖關節輕微磨損和撕裂以及輕微骨刺,通常幾乎沒有疼痛。
  • 第2階段:軟骨開始分解,X 光上經常可以看到骨刺的生長。症狀包括臀部疼痛、不適和僵硬。此階段也稱為輕度髖骨關節炎。
  • 第3階段:軟骨開始侵蝕,髖骨之間的間隙變窄。步行、跪下或蹲下等正常活動會引起疼痛和腫脹。此階段也稱為中度髖骨關節炎。
  • 第4階段(最嚴重的階段):軟骨幾乎消失,導致慢性發炎。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感到疼痛和僵硬。


髖部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由於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包括髖部)健康組織而引起的疾病。它會導致滑膜(髖關節周圍的囊)發炎。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炎細胞會釋放出分解髖關節軟骨的物質。RA通常會先影響手腕和手指等較小的關節,在引起症狀之前,髖部可能不會明顯。


髖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
 

  • 通常兩側髖關節同時受影響
  • 晨間僵硬感持續超過一小時
  • 可能伴隨全身性症狀如疲勞、輕微發熱
  • 關節外症狀可能影響眼睛、皮膚和肺部
  • 實驗室檢查通常顯示炎症標記物升高


髖關節乾癬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可能在乾癬患者中發生的關節炎,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皮膚病,也會引起關節(包括髖部)發炎。隨著時間的推移,未經治療的發炎會導致關節損傷。髖部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它可以在牛皮癬明顯的皮膚症狀出現之前或之後出現。
 

乾癬性關節炎的特徵:
 

  • 髖部疼痛可能與皮膚症狀同時出現
  • 可能出現指趾腫脹(香腸指)
  • 指甲可能出現凹陷或分離現象
  • 疼痛模式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
  • 治療通常需要兼顧皮膚和關節症狀


創傷後髖關節炎

 

髖部受傷或外傷,例如髖部骨折,可能會導致晚年罹患關節炎。跌倒、運動傷害和車禍等創傷會傷害軟骨。雖然損傷本身可以治愈,但軟骨損傷以及髖關節排列或解剖結構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在數年後導致關節炎。


創傷後關節炎的特點:
 

  • 有明確的髖關節損傷病史
  • 症狀可能在損傷後數月至數年出現
  • X光常顯示關節形態異常
  • 症狀類似骨關節炎但發病年齡可能較輕
  • 可能需要考慮早期干預以防止進一步惡化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引起的髖關節炎

 

當骨頭失去血液供應並開始塌陷時,就會發生缺血性壞死。在髖部,股骨頭(髖關節的球部)可能會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隨著骨組織死亡,股骨塌陷並失去形狀,最終導致嚴重的髖關節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風險因素:
 

  •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
  • 過度飲酒
  • 某些血液疾病如鐮狀細胞貧血
  • 先前的髖關節骨折或脫位
  • 放射治療
  • 深海潛水(減壓病)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症狀進展:
 

  • 初期可能無症狀
  • 逐漸發展為髖部或腹股溝疼痛
  • 疼痛可能在活動時加劇,休息時減輕
  • 晚期可能出現持續疼痛和嚴重活動受限
  • MRI是早期診斷的關鍵工具


三、髖關節疼痛症狀與檢查

 

髖關節酸痛與常見症狀表現

 

髖關節炎的症狀可能持續存在,也可能突然發作,並常與膝蓋痛等其他部位不適同時出現。常見症狀包括:
 

  • 腹股溝、臀部或大腿外側疼痛,活動時加劇,有時疼痛也會延伸至膝蓋,造成誤判為膝關節問題。
  • 髖部僵硬,影響腿部旋轉與彎曲,日常如穿鞋穿襪變得困難。
  • 捻發音,即關節活動時出現的嘎吱聲或摩擦聲。
  • 髖部無力與活動受限,長期疼痛導致不敢用力,進一步惡化症狀。


髖關節疼痛的部位與可能病因:
 

髖關節疼痛的確切位置可提供診斷線索:
 

  • 腹股溝疼痛: 常見於髖關節內部問題,如骨關節炎或髖臼盂唇撕裂
  • 髖部外側疼痛: 可能是大轉子滑囊炎或髖外肌腱炎
  • 臀部疼痛: 可能是坐骨神經痛或薦髂關節問題
  • 前側大腿疼痛: 可能是股四頭肌拉傷或髖關節炎放射痛
  • 髖部深處疼痛: 常見於晚期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可參考:Defining hip pain trajectories in early symptomatic hip osteoarthritis–5 year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HECK)>


髖關節疼痛診斷方法與流程

 

髖關節疼痛的準確診斷是制定有效治療計劃的關鍵。醫師會採用以下診斷步驟來確定問題根源:
 

1. 病史詢問
 

醫師通常會詢問以下問題:
 

  • 疼痛開始時間與發展歷程
  • 疼痛性質(尖銳、鈍痛、灼燒感等)
  • 加重或減輕症狀的因素
  • 是否有過髖關節損傷或手術史
  • 家族是否有髖關節疾病史

 

2. 體格檢查


醫師會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包括:
 

  • 髖關節活動度評估
  • 髖關節周圍肌肉強度測試
  • 髖關節壓痛點檢查
  • 相關神經功能評估
  • 步態觀察


3. 影像學檢查
 

根據初步評估,醫師可能會安排以下檢查:
 

  • X光檢查:最常用的髖關節影像學檢查,能顯示骨頭結構、關節間隙變窄及骨刺形成。在X光上看不到軟骨,但可以看到髖關節骨頭之間的空間變窄,這可能意味著軟骨已經丟失。
  • 核磁共振(MRI):能清楚顯示軟組織損傷,如盂唇撕裂、肌腱或韌帶問題。
  • 超音波檢查:可用於評估滑囊炎等軟組織疾病。
  • 骨掃描:用於評估代謝活動異常、感染或腫瘤。


4. 實驗室檢查
 

對於特定類型的髖關節問題,醫師可能會要求進行以下血液檢測:
 

  • 血沉及C反應蛋白檢測(評估發炎程度)
  • 類風濕因子及抗CCP抗體(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 HLA-B27基因檢測(與脊椎關節病相關)
  • 尿酸檢測(評估痛風可能性)


通過這些診斷步驟的綜合分析,醫師能夠確定髖關節疼痛的具體病因,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早期準確診斷對於預防疾病進展及改善症狀至關重要。
 

四、髖關節疼痛看哪一科?


當面對髖關節疼痛時,許多患者常會疑惑:「髖關節疼痛應該看哪一科?」建議首選疼痛專科。疼痛科醫師專精於各類疼痛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能針對髖關節疼痛提供完整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從藥物管理、神經阻斷到微創介入技術,協助有效緩解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選擇疼痛科的優勢:
 

  • 專注於疼痛機制與管理的專業團隊
  • 提供綜合性疼痛評估,精準找出疼痛來源
  • 擅長針對複雜與難治性疼痛提供解決方案
  • 能夠運用多種介入性治療技術緩解髖部疼痛
  • 提供個人化的多模式疼痛管理計畫
  • 著重改善功能與生活品質,而非僅關注病變


若長期飽受髖關節不適困擾,建議盡早諮詢疼痛科醫師,找出根本原因並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髖關節疼痛,何時尋求專業協助


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需立即就醫的髖關節痛警訊:
 

  • 髖關節疼痛伴隨發燒或寒顫(可能表示感染)
  • 嚴重外傷後無法承重
  • 髖部變形或突然出現長短腿
  • 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
  • 持續惡化的疼痛或活動受限
  • 疼痛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 伴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全身不適


尋求專業協助前的準備:
 

  • 記錄疼痛的確切位置、性質和變化
  • 注意哪些活動會加重或減輕疼痛
  • 列出嘗試過的家庭治療方法及效果
  • 準備完整的醫療史和目前用藥清單
  • 記下您想問醫師的問題.

 

 

髖關節發炎多久會好?

 

髖關節發炎的恢復時間取決於發炎的原因與嚴重程度,輕微的肌腱或滑囊發炎,若及早休息並配合適當治療,通常在數週內可以改善;但若是慢性發炎或關節退化引起,則可能需要數月時間,並需配合物理治療、藥物控制甚至生活習慣調整,才能有效緩解症狀。早期介入、避免過度使用髖關節,以及持續進行關節保養運動,對於縮短恢復期和預防復發都非常關鍵。
 

五、髖關節與膝蓋痛嗎?可以從事那些運動?


當髖關節或膝蓋出現疼痛時,選擇正確的運動非常重要,既能避免加重不適,又有助於強化周圍肌肉、穩定關節。建議優先選擇低衝擊性的活動,例如游泳、水中有氧運動或騎室內腳踏車,這類運動能減輕關節負擔,同時提升關節活動度與肌力。快走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需注意步態與鞋子的支撐性,避免走太硬或不平的地面。
 

此外,結合簡單的伸展與肌力訓練,如臀肌與大腿肌群強化運動,能幫助分擔關節壓力,減緩疼痛。運動時要留意避免扭轉或突發性的衝擊動作,如跑跳或高強度深蹲,並且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若疼痛持續或加劇,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或物理治療師,訂定個人化的運動計畫。
 

<延伸閱讀:Osteoarthritis risks and sports: an evidenc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髖關節健康的重要性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承重最重的關節之一,其健康對於維持日常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了解髖關節痛的各種成因、症狀和診斷方法,是有效管理和治療這一問題的第一步。
 

髖關節痛不應被忽視或僅依靠暫時性緩解措施。蕙林診所由經驗豐富的疼痛專科醫療團隊領軍,專精於各類髖關節疼痛的評估與治療,提供從完整診斷到個人化治療建議的一站式照護服務。我們運用最新微創介入技術與整合式疼痛管理策略,協助您有效緩解不適、恢復行動力。別讓髖部疼痛影響日常,立即預約諮詢,讓專業團隊陪您走回自在無痛的生活!
108